主页 > 新闻头条 > > 正文

【思享家】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传统文化渊源(2)

发布时间:2018-06-27 20:22 来源: 点击: 0000 次 字体:   |    |  
追求和而不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,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、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和,古代传统典籍有许多精辟的论述。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提出:和实生物,同则不

  追求和而不同

  “和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,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、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“和”,古代传统典籍有许多精辟的论述。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提出: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”,认为万物由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而成,无差别的单一事物不能产生新的事物。《左传》中记载有“如乐之和,无所不谐”,意思是像一曲美妙的乐曲一样和谐动听,强调多样性的统一。老子主张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,同样将“和”视为万物对立统一达到的和谐与平衡。《中庸》中有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将天地各得其位、万物生长繁衍的境界称为“中和”。孔子说:“礼之用,和为贵,先王之道,斯为美,大小由之”,将“和”看作是伦理、政治和社会原则。孔子还在前人有关“和”与“同”关系的基础上,提出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的观点。《尚书》中则记载有适用于国家间关系的“协和万邦”立场。孟子认为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“人和”因素比“天时”、“地利”更为重要,体现出对“和”的高度重视。

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“和”,包含和谐、和平、和合、调和等多重内容,既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和价值标准,又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之间、人与自然之间、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手段和方法,进而演化成为中国人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、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。

  “和”的核心是和而不同。“和”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、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,意味着协调不同的人、事、物,使之达到和谐均衡。“和”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,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,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。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、异彩纷呈的,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,事物的发展、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。”“和”与“同”体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。“和”是保存差异和个性的对立和谐,“不同”之间求“和”,不是强求一致,而是要在承认多样性、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,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,进而求同存异,真正达到“和”的境界。

  中国“和”文化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,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。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,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到建设和谐世界理念,都是对传统“和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。和而不同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国的外交政策,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国传统“和”文化,善于将和而不同的理念注入中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中,向世界各国推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世界意义,用“和”文化打造中国的国际形象。“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,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、认识社会、认识自己,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。”

  重视伦理道德

 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,道德观念、道德理想占据重要地位,不但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、行为规范上,而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,延伸到治国安邦和国家间关系中,成为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。

  春秋时管仲将礼、义、廉、耻称为“国之四维”,“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”,推崇国家的伦理道德基础。孔子和儒家重视仁、义、礼等道德价值。孔子认为“仁”是最高的道德原则,“克己复礼为仁,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也。”儒家认为,国家实行仁政,统治基础才能稳固,只有仁政才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。“义”是道义,正义,儒家主张以义制利。《论语》提出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要求人们“见利思义”“见得思义”,用道义去限制对利益的追求。孟子说: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一者也。”“礼”是社会的规范、秩序和法度,对于个人、社会、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。孔子说:“不知礼,无以立。”荀子提出:“人无礼则不生,事无礼则不成,国家无礼则不宁。”

顶一下
(1)
100%
踩一下
(0)
0%
声明:文章均来源于网络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,本站也不负内容真实性--- 新闻头条 责任编辑:linxing洛峰
打印文章